二十四节气

24节气 廿四节气
热度:803

简介

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于中国先秦时期就已经订立、到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17年5月5日,“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区成立。

中文名 二十四节气
原始名称 二十四节气
实体注释 历法
英文名 24 solar terms
Extra
  • 二十四节气
  • 先秦
  • 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
  • 地球的回归运动
  • 太阳周年视运动
  • 寒暑季节的变化
  • 干支历
  • 秦汉
  • 上位词
  • 24个特定节令
  • 位置变化而制定
  • 历法
  • 文化
  • 文化术语
  • 节气
  • 别名
  • 24节气
  • 廿四节气
  • 外文名
  • 24 solar terms
  • the 24 solar terms
  • 精选上位词
  • 历法
  • 术语
  • 科学百科环境生态分类
  • 精选别名
  • 24节气
  • 廿四节气
  • 起源
  • 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
  • 历法
  • 相关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