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遗传学机制Brugada综合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研究认为编码钠电流、瞬时外向钾电流(Ito)、ATP依赖的钾电流、钙-钠交换电流等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都可能是Brugada综合症的分子生物学基础。1998年Chen等最早证实了编码心脏钠通道基因(SCN5A)的α亚单位突变是Brugada综合症的遗传学基础之一。在心室复极早期,由于SCN5A基因突变导致内向钠电流(INa)减少和Ito明显增加,心室外膜与内膜之间Ito的电位差明显增加,从而产生J点的抬高和ST段的抬高。由于右室的心外膜Ito电流比左室心外膜的Ito电流更具优势,因此,心电图表现也特征性的定位在V1-V3的右胸导联。2相折返是Brugada综合症发生VT和VF的电生理原因,它与跨壁的复机离散度增大有关,同时也与过早活动触发机制有关。当心室局部某一处内外膜离子流和电位差明显增大时,可引起相邻部位的2相折返,从而诱发VT和VF。二、心电图变化及诱发快速心律失常的机制Brugada综合症ST段抬高及诱发室速/室颤的原因尚不清楚。右室心外膜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一过性外向电流似能说明有关机制。细胞电生理研究表明,心内膜和心外膜动作电位(AP)的形态截然不同,即心外膜动作电位复极过程表现为特殊的显著的“尖峰-圆隆形状”,这一变化至少与3种离子流有关,即钠离子内向电位(INa),一过性外向电流(Ito)和L型钙离子流(ICa),心外膜存在Ito而心内膜则无,这种差异使动作电位I相出现切迹,反映在心电图呈J波和J点抬高,而外膜细胞动作电位圆隆消失,动作电位时程缩短,造成心内膜向心外膜方向形成跨壁电流,反映在心电图上则为ST段抬高。由于右心室壁较薄,右心室心外膜AP对心电图的影响较左心室明显,因此往往在V1、V2导联出现ST段的改变。如上述,AP复极状况由多种离子决定,这些离子流的改变可以引起心肌不同部位的电位差,引起复极的明显离散,产生局部再兴奋,这种复极过程中的再兴奋是产生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或触发因素。自主神经的兴奋或抑制对ST段下降也有影响,如β受体兴奋后L型LCa离子流加大,心外膜AP圆隆恢复,使与心内膜时限相近,内外膜动作电位差异变小,故ST段下降,而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则相反,使ST段抬高,α受体的兴奋与抑制也有相似的作用。另有学者通过晚电位和体表心电图研究提出,右室流出道处心室前壁与间隔区域存在传导延搁,迷走神经兴奋时这种延搁更为明显,这可能与Brugada综合症患者易于在夜间出现室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