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喊与细语

呐喊与低语
热度:559

简介

《呼喊与细语》是由英格玛·伯格曼执导,丽芙·乌曼、英格里德·图林、哈里特·安德森主演的情感电影,于1973年3月5日在瑞典上映。

该片讲述了身患不治之症的艾格尼丝自知时日无多,她希望在临死之前让关系紧张的两个妹妹学会珍爱彼此的故事 。

Mtime评分 8.5
上映地区 瑞典
上映时间 1973-03-05
中文名 呼喊与细语
出品时间 1972-00-00
别名 呼喊与细语
制片人 lars-owe carlberg
原始名称 呼喊与细语
国家 瑞典
地区 瑞典
外文名 cries and whispers
子类型 剧情
对白语言 瑞典语
导演 英格玛·伯格曼
年份 1972
摄影 斯文·尼科维斯特
片长 91分钟
画面 彩色
类别 电影
编剧 英格玛·伯格曼
英文名 cries and whispers
评论 128 条影评
Extra
  • 呐喊与低语
  • 呼喊与细语
  • Mtime短评
  • EstoyAqui@@@2013-1-5 20:38:13@@@0@@@非常喜欢伯格曼对人物面部的特写镜头,细致深刻地剖析角色的内心世界。当四个女人分别回忆往事时,阴影遮蔽半个脸部,红色逐渐融入银幕,揭开人物隐秘的灵魂。这部电影悲伤、压抑、甚至还有一些极端的情节,人性的复杂在卡琳和玛丽亚身上昭然若揭,不过还好电影中还有像安娜这样的人,拥有最纯粹的善良,让人在这部交织着悲观与死亡的电影中还能看到一些美好的东西。
  • Luna_星@@@2015-5-7 12:11:11@@@0@@@听不懂语言就看不懂片子。 好多女人,红色的墙壁,初看海报还以为是一个美好的乡下故事。 痛苦不安,孤独与背叛,太深刻和压抑,活着好麻烦,做人好麻烦。
  • MikeChance@@@2013-4-19 12:00:20@@@0@@@给分走人
  • Venus_in_Velvet@@@2014-7-6 0:16:28@@@0@@@“Overwhelmingly impressive— almost intimidating—acting. Mind-blowing technique. Sensitive and thorough portrayal of tangible pain, malady, sorrow, and loneliness. Oh, and fade to red.”FUCK
  • chooyu@@@2015-10-19 20:38:30@@@0@@@镜头长中近,道出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内外反差极大
  • cliosong@@@2016-4-7 23:34:21@@@0@@@《呼喊与细语》:(8.5)这个分数先做定位用吧,罗杰·伊伯特在刚上映时写过篇评论,但是和Blackwell的评论文章《性感身体的抑制与母亲身份的具象化》相比深度几乎没有。我是无法理解本片哪怕一两成的,等后面系统重温伯格曼时再研究吧。
  • junf@@@2018-4-19 20:15:02@@@0@@@大块红色背景;几段闪回/梦境构成影片基本结构。影片没谈的部分有充足剧情空间:大姐夫妻间的矛盾,二姐夫自杀的原因,女仆已经不在的女儿。唯有长期处于痛苦的小妹可以感受到幸福。腐朽贵族的灭亡。亦不能简单认为伪善,或许那段时间的照顾、那几分钟的哭泣确实是真的,但真实不代表真诚。
  • 仲山奥理@@@2017-7-15 9:28:23@@@0@@@三个贵族姐妹和一个女仆的爱恨纠缠,英格玛·伯格曼把镜头语言用得好细腻,在大量脸部特写镜头中,四位实力派女演员的神情全是戏,穿透目光听见内心的《呼喊与细语》,那种痛苦的声音被逐渐放大,压抑,诡异,却又极美!
  • 伍六七@@@2013-11-27 17:40:52@@@0@@@大师的作品还是需要时间揣摩揣摩的,不过画面色彩还是比较考究的有许多就像油画一样美。演员的表演也很棒。低声耳语极具诱惑性听着心痒痒。
  • 伤花怒放2499525@@@2013-12-12 17:54:28@@@0@@@本片题材深刻,信息量极大,画面和气氛使人产生不自觉的窒息感,观后略感不适。总之似能意会一点点却不能言说,也不知我所谓的意会是否真正领会了导演的精神。
  • 宋健@@@2014-11-2 14:31:04@@@0@@@衣物掩饰肉体,语言掩饰灵魂。
  • 宓嘻·夫子@@@2014-8-13 15:21:09@@@0@@@在影片中三姐妹间存在的恐惧,仇怨,生理上的脆弱无助,主体意识的游离暧昧和不断崩裂的关系都成为相互折磨的报复手段,并不断将对方与自己推至情感断层中,人性变得越来越不被理解,最终泯灭在个人世界的痛苦中。更泯灭在记忆里,言语无法表达,寻求的意义同样不同解说。
  • 小胡子叔叔@@@2014-4-13 0:13:26@@@0@@@死亡是一面镜子,可以检视出心灵的纯洁度。
  • 帕拉多克斯@@@2014-10-12 13:47:11@@@0@@@红与白,热情与冷漠,隔阂与融合,薄情与温情,对立与转化,迷离的意境,空余恨的死去。
  • 彩辰@@@2018-4-21 1:02:39@@@0@@@这是一部神奇的电影,90%以上是角色面部特写,就是头部占了整个大屏幕那种,完全看演员发挥,太入戏了!不朽之作
  • 影迷瓦力@@@2014-12-29 20:19:41@@@0@@@那满屋子凄美的红哟~~~
  • 悠悠一孤影@@@2013-8-19 22:54:54@@@0@@@一股死亡陈腐气息,大片大片的红色几乎让人窒息,整部影片也几乎全是室内戏,观影效果极佳,探讨的是啥?人与人之间的不可理解?
  • 此心安处@@@2013-2-7 23:29:53@@@0@@@在渴望爱的时候,学会给予爱吧。不幸的人往往因为太过贪婪。
  • 步伐不停@@@2015-4-22 20:15:41@@@0@@@博格曼确实看着超有特点
  • 沃德先生@@@2013-5-28 19:07:45@@@0@@@【第七部】第一次看伯格曼执导的彩色影片。那半张脸中,看见她们的过去,她们的痛苦,她们的恐惧,她们的谎言...被掩盖的似乎是她们心中事实的全部。开场的安德森惊艳了!临近死亡的呼吸、吞咽,再美好的早晨似乎都是她死亡的时间。
  • 燕子与芦苇love@@@2015-10-22 20:47:05@@@0@@@看不懂的同时却连做了两晚的噩梦
  • 玩意er女青年@@@2013-11-27 17:32:25@@@0@@@借由艾格尼丝的死亡事件,引出了三姐妹的生活状态,并没有围绕生死来写,反而关注了活着的人之间的疏离和隔阂,锦衣玉食却唯一缺少爱和理解,以及仅存的温情是Anna与将死的艾格尼丝之间的情谊,而三姐妹,以及每个女人和自己的丈夫,都有着可怕的距离和背叛。结尾非常感人,三姐妹和Anna一起再森林漫步,有说有笑有爱,和前面的情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段来自艾格尼丝的日记,八成只是她的想象……
  • 空语因明@@@2013-6-28 0:27:06@@@0@@@还能有比这更无聊的文艺片了么~应该没有了吧~
  • 老皮@@@2016-4-14 2:16:21@@@0@@@伯格曼的女性电影,呐喊与失语,缺爱产生的恐惧导致伤人伤己。大赞考究的机位和色彩运用。看完后首先的感觉是难受,接着会认为伯格曼对“人”这种动物看的太透彻了,其程度可让观者无法承受。
  • 致远君@@@2018-2-18 21:54:06@@@1@@@这个电影对于声音运用是登峰造极的极致,通片的钟表声记录着那些时间难以抹去的伤痕。红白黑三种颜色极致搭配,情绪之间内在的躁动不安张力在颜色的对撞下更加明显,伯格曼将声画的搭配发挥到了极致!伯格曼的电影,总是在剖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矛盾,不同的历史、经历、性格造成了彼此之间的猜忌与不信任,本片中三姐妹之间彼此的厌恶与恶心都藏在虚伪的嘘寒问暖中,看了以后着实打冷颤。
  • 西风独步@@@2013-12-30 23:43:31@@@0@@@很喜欢这个名字,呼喊与细语,非常有张力。内容借用苏童的书名,这就是《妇女生活》以及《另一种妇女生活》,太压抑沉闷了,明显不是我的菜。
  • 阿呼@@@2014-1-10 10:52:51@@@0@@@用群像间的张力,塑造了冷漠的人际隔阂、垂死的求爱若渴和放任的动荡流离,在焦虑和枯燥中质疑人性的根源,以近乎窒息的绝望氛围把贪婪、谎言、悲观一网打尽,甚至掐灭了爱与美的最后一丝生命,阴影下的灵魂黯然无光
  • Mtime长评
  • 1297322@@@2006-11-21 19:51:20@@@《呼喊与细语》:死亡与假面@@@0@@@如今,听说伯格曼已经隐居在波罗的海的费罗岛,永远地与电影告别了。在影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后,他就像一个已经把一切都说尽的饱经沧桑的人,抛开了他熟悉的世界,在去日不多的晚年投向了一片他自己的净土。与世界隔绝了,但也许他并没有停止思考,死亡的概念仍萦绕在他的心头..全文@@@http://img22.mtime.cn/up/2011/05/12/213418.25274418_48X48.jpg
  • Hairuo-@@@2010-3-5 20:46:00@@@《呼喊与细语》——真情是最好的礼物@@@1@@@天往往对人是不公平的,但又是公平的。死了的人虽然死了,但也离开了这个让人毫无眷恋的世界;活着的人虽然活着,但却不得不去承受比死亡更大的痛苦。 安格利斯懂得人间的真情,她渴望获得爱。她爱母亲,但是母亲却永远是那么冷漠,她爱姐妹,但是姐妹都不爱她。世间最真的..全文@@@http://img32.mtime.cn/up/2016/02/08/211304.44476398_48X48.jpg
  • Millie@@@2009-2-27 17:13:00@@@呐喊与低语 – 互相挣扎的关系@@@0@@@我比较喜欢“呐喊与低语”这个译名,觉得更衬这部影片所带来的感觉,一种无声的张力慢慢侵蚀并且震撼我的心。为何要呐喊呢?为何要低语呢?为何不能够直白地表达自己?为何至亲的三姐妹得到如此的收场?难道就是因为她们生在一个贵族之家,一个金箔包装起的生活,配上一成不变..全文@@@http://img2.mtime.cn/u/42/814042/aa03b67b-64e6-4caa-a1fb-b4b4bffcde05/48X48.jpg
  • gogocash@@@2009-1-3 16:18:00@@@面对死亡的《呐喊与低语》@@@0@@@红色到极致,这是看完此片的第一个印象。片头片尾的演职员表都是红色背景的,每个场景的切换、每个人的回忆与结束也是用红色淡入淡出的,片中红色的墙壁、红... 全文@@@http://img22.mtime.cn/up/2010/05/12/174403.87029146_48X48.jpg
  • miumiu@@@2006-5-21 12:13:00@@@色彩哲学与镜头寓言——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0@@@满屋的红色,红的地毯,红的窗帘,红的墙壁,红的桌布,红的裙子甚至连安妮盖的被子都是红色的,红的那么张扬,红的那么激烈,却又是那么的落寞,那么的让人不安,甚至于连转场都是红色,让人物渐渐被红色淹没被红色吞噬,仿佛她们的灵魂也被淹没被吞噬。红色的不同调子,在..全文@@@http://img32.mtime.cn/up/2012/11/21/113229.30191481_48X48.jpg
  • seaaqua@@@2009-6-29 18:03:00@@@全部都是一场谎言@@@0@@@关于伯格曼,以前只看过《野草莓》,不过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说,《野草莓》其实是他最温情的一部,因为在那里我们都看到了温情的和解的曙光。这是我他看的第二部电影——《呼喊与细语》,此刻,我才开始慢慢懂得了他内心深处的无望,试图救赎,却无法得救的悲哀。..全文@@@http://img2.mtime.cn/u/1154/807154/a2033c25-1715-4e84-ac4a-bcd37270b44a/48X48.jpg
  • wlhui@@@2014-5-28 22:14:00@@@红色伯格曼@@@0@@@在空旷寂寥的场景的背后的,是人与人的隔膜。而这种隔阂是从一开始的温情的关心开始的。卡琳关心玛丽亚,或是玛丽亚关心卡琳,又守了一夜的辛苦。躺在病床上的阿格尼斯,温柔地感谢着姐妹们。但是有什么不对劲,过于安静而又空旷的房间,透露了三姐妹的秘密。演阿格尼斯的演..全文@@@http://img22.mtime.cn/up/2011/11/05/084206.34542811_48X48.jpg
  • 云起君@@@2007-6-22 8:58:00@@@呼喊与细语@@@3@@@呼喊与细语 《呼喊与细语》为世人挖掘了一个满是恐惧、痛苦和仇恨的坟墓,并将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埋葬在其中。这些强烈的人性的情感,渐渐汇聚在一起,最终形成的却是无私的爱。我想,这是英格玛.伯格曼处理那些即使是他本人也憎恶无比的人性的阴暗面的独特的方式,也是..全文@@@http://img2.mtime.cn/u/1885/103885/a604509a-9624-49e0-a39c-60a7836ecc85/48X48.jpg
  • 党阿飞@@@2014-10-10 14:03:00@@@爱上残酷的生活——评《呼喊与细语》@@@0@@@《呼喊与细语》是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的代表作,也是伯格曼为数不多的,能够按照正常时间顺序塑造的迷人影像,它有条理地讲完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一名女贵族从生到死的故事,伯格曼的电影能具备故事化是不...全文@@@http://img32.mtime.cn/up/2015/07/13/221204.81887946_48X48.jpg
  • 吾双儿@@@2011-4-25 21:03:00@@@呼喊与细语@@@1@@@此片是英格玛•伯格曼技巧最精湛的作品之一。影片伊始,是一组黎明时分乡下庄园的镜头,斯文•尼克维斯特斯文拍摄捕捉到了阳光穿过树叶和晨雾变幻不定的画面,拍出了引人入胜的效果。随后,画面进入宅子,古老的钟无情地敲着,一个女人因为癌症引起的疼痛从睡眠中醒来,癌症正..全文@@@http://img2.mtime.cn/u/1362/1821362/7f15e1c7-1112-4786-8e08-aa92c56ab015/48X48.jpg
  • 我才是2j@@@2014-6-14 16:21:00@@@呼喊与细语——灵魂深处的声音@@@2@@@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总能给我最多的思考和最深的触动,谨以此文向大师致敬。 《呼喊与细语》——灵魂深处的声音 不再叙述曲折的故事,不再诘问上帝的存在,不再描摹复杂的情感,也不再探讨深沉的人性,英格玛·伯格曼在《呼喊与细语》中选择倾听那些来自人类灵魂深处的声..全文@@@http://img32.mtime.cn/up/2016/01/20/095916.46710011_48X48.jpg
  • 时光连载·名家精选@@@2013-7-30 14:43:00@@@罗杰·伊伯特:《呼喊与细语》@@@0@@@1973年2月12日《呼喊与细语》不同于以往我看过的任何一部电影,也不同于英格玛·伯格曼此前拍过的任何一部电影。虽然我们这一生可能会看许多部电影,但很少会有与它相类似的。它催你入眠,它令你不安,它让你胆寒。它将我们包裹在一层激情与恐惧的红色薄膜中,以一种我没法完..全文@@@http://img32.mtime.cn/up/2012/08/08/172113.33805988_48X48.jpg
  • 春萧@@@2008-9-9 13:34:00@@@真实与虚假:伯格曼《呼唤与细语》再读@@@0@@@《呼唤与细语》被四位女性的视角割裂成四部分,她们的情绪和精神变化在伯格曼的安排之下最终殊途同归到了“真实”的一面,“呼喊”和“细语”这一对词组就如同“真实”和“假面”,因为在异化环境之下才得以相互统一,却依然成为永远无法和解的矛盾体,虚伪的面具一旦剥下,这..全文@@@http://img2.mtime.cn/u/1101/823101/f8b5223a-5a8a-4f71-af92-2a83a51f3689/48X48.jpg
  • 破碎而无法取下的UV镜@@@2009-4-21 23:54:00@@@《呼喊与细语》@@@1@@@对于《呼喊与细语》,特吕弗写道:“电影本就应该承诺诺给观众带来愉悦和满足,它必须和以生老病死为终点的人生那下行的漩涡呈相反走势......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尽管包含了一部电影所有的失败元素,但仍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成功,这些失败元素中包括了一名女性因癌症而被..全文@@@http://img2.mtime.cn/u/224/744224/080c751c-da7d-43bc-a8d4-27c36244e04a/48X48.jpg
  • 罗刹女2393677@@@2011-5-10 15:24:00@@@《细语与呼喊》——一张张美丽的图片1@@@0@@@大师的东东,不敢下手。。。只好把它当成图片一样一张一张的看。。。 刚开始这几个镜头像照片拼成的一样。不过细细观看,还是会发现镜头在微微颤抖,烟雾也在悄悄的弥漫。很喜欢这张阳光从树的背后偷偷的散落下来,均匀的铺开。 滴答的时..全文@@@http://img22.mtime.cn/up/2011/03/31/185742.57022376_48X48.jpg
  • 罗刹女2393677@@@2011-5-10 17:03:00@@@《呼喊与细语》——一张张美丽的图2@@@0@@@ 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她有着一双感伤的眼睛和忧伤的嘴唇。 全文@@@http://img22.mtime.cn/up/2011/03/31/185742.57022376_48X48.jpg
  • 薄荷薄荷@@@2009-10-29 20:42:00@@@上帝也无法拯救的孤独——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0@@@1972年伯格曼拍摄的影片《呼喊与细语》对人与人之间永恒的孤独和隔绝进行了一次冒险探索,与《野草莓》所不同的是,这部影片弥漫着更加深刻的绝望和桎梏,轮回与宿命,宗教信仰和亲情的空洞无力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更加深刻的展现。影片中利用闪回的手法营造出不同人物的潜意识活..全文@@@http://img5.mtime.cn/up/2016/09/26/122229.78823648_48X48.jpg
  • 陆支羽@@@2010-5-19 18:40:00@@@盘点10组经典“女性群像”@@@3@@@徐小斌的《羽蛇》一度视“女性群像”为最具戏感的抒情,而苏童亦一度执迷于“妇女的另一种生活”,并借由《妻妾成群》的“宅门”视角一味窥视着“女性群像”的非凡魅力。追溯至世界人文历史长廊,“女性群像”同样是为不可多得的一线风景,时而高调如灼阳,时而低沉如深海;而..全文@@@http://img22.mtime.cn/up/2012/03/04/223225.27145012_48X48.jpg
  • 非想非非想@@@2011-6-26 17:48:00@@@『电影中的六种孤独 [上]』:暴力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16@@@作者蒋勋在他的《孤独六讲》中把孤独分成六种类型。孤独是母题,情欲、语言、革命、暴力、思维、伦理是子命题。既要把孤独这个虚无却又实际、矫情却又真实的东西说清,又要把六种因素相互区别开来且涵盖在孤独范畴内,既不喧宾夺主又不以主压宾是不太好做到的。我试图从电影中..全文@@@http://img2.mtime.cn/u/1782/1147782/df598308-0486-400b-97ed-022d46e32628/48X48.jpg
  • 骷髅船长@@@2010-12-13 11:12:00@@@《呼喊与细语》:人性的四重奏@@@2@@@   制作电影,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的需要,一种类似饥渴的自然需要。对某些人来说,表达他们自己就意味着写书、登山、打孩子或跳桑巴舞。而我则通过制作电影来表达自己。                      ——英...全文@@@http://img22.mtime.cn/up/2010/06/30/165232.26405902_48X48.jpg
  • 上位词
  • 剧情电影
  • 娱乐作品
  • 影片
  • 影视作品
  • 由英格玛·伯格曼执导的影片
  • 电影
  • 电影作品
  • 剧情

    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一座老式大宅中,一名快到40的老处女病魔缠身,处于死亡边缘。她的两个姐妹前来照顾她,但两人却充满厌恶和恐惧;一直照顾女主人的乡下女仆,则是惟一能真心为她服务的人,她们几人一同见证了死亡的种种表现。

    精选上位词
  • 作品
  • 剧情电影
  • 情感电影
  • 电影
  • 电影作品
  • 精选别名
  • 呐喊与低语
  • 呼喊与细语
  • 表演
  • rosanna mariano/agnes as a child
  • 英格玛·伯格曼/narrator
  • 安德斯·埃克/isak, the priest
  • 卡莉·塞尔万/anna
  • ann-christin lobr../spectator
  • inga gill/story teller
  • malin gjörup/anna's daughter
  • greta johansson/undertaker
  • lena bergman/maria as a child
  • 厄兰·约瑟夫森/david, the doctor
  • henning moritzen/joakim, maria's husband
  • lars-owe carlberg/spectator
  • monika priede/karin as a child
  • 丽芙·乌曼/maria
  • georg Årlin/fredrik, karin's husband
  • 哈里特·安德森/agnes
  • 英格里德·图林/karin
  • börje lundh/spectator
  • karin johansson/undertaker
  • 琳·乌尔曼/maria's daughter
  • 英格莉·冯·罗森/spectator
  • 角色
  • agnes
  • agnes as a child
  • anna
  • anna's daughter
  • david
  • fredrik
  • isak
  • joakim
  • karin
  • karin as a child
  • maria
  • maria as a child
  • maria's daughter
  • narrator
  • spectator
  • story teller
  • undertaker
  • 相关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