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头粉刺痣

热度:388

简介

黑头粉刺痣在1895年首先被报道并描述,根据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又被命名为痤疮样痣、毛囊角化痣。

本病多于幼年开始发病,临床表现为黑头粉刺样丘疹,呈带状排列,多单侧分布。好发于颜面、颈、上臂、胸前和腹部,皮肤表面皮脂腺毛囊口发生角化,形成黑色角质栓。这种角质栓又粗又大,局限在皮居常部位,为散在黑头粉刺,故称黑头粉刺痣。由于毛囊皮脂腺单元发育异常,常发生皮下囊肿、皮下脓肿,经常破溃流脓,反反复复发生,令患者不能忍受而皮损表面呈橘皮状,局部皮肤外形也很难看。

原始名称 黑头粉刺痣
多发群体 婴儿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常见病因 由于毛囊在胚胎期向毛囊发育的上皮干细胞分化异常引起
类别 疾病名称
别名
  • 毛囊角化痣
  • 痤疮样痣
  • 发病部位
  • 上臂
  • 胸前和腹部
  • 颜面
  • 常用药品
  • 维a酸乳膏 参皇乳膏
  • 天津金耀 阿达帕林凝胶
  • 常见症状
  • 伴发感染时可有疼痛
  • 偶有神经
  • 可伴有先天性发育异常
  • 如与皮损同侧的白内障
  • 骨骼异常
  • 精选上位词
  • 毛囊角化痣
  • 疾病
  • 皮肤科疾病
  • 相关实体